欢迎访问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网站!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⑥
【发布日期:2025-02-28】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次】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上)


  防治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需要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要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待艾滋病防治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扎扎实实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防治艾滋,有治无类。要让每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北京市参加世界艾滋病日相关活动时的讲话(2012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日


      前段对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是有效的,但疫情仍有发展。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继续加强疫情防控。疫区要把救治患者作为第一任务,努力减少死亡病例,同时做好流行病学观察、研究,严格控制传染源。要加大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措施的普及落实,增强人民群众自觉防护意识,加快疫苗研发,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全社会科学防治水平。要加强对活禽和禽类产品检测,组织好生产、加工、保管、运输、供应工作,确保市场供应,确保居民食用安全卫生食品。


      对做好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批示(2013年4月17日)


      中国正在推动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把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正在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在参观法国梅里埃生物科研中心时的讲话(2014年3月26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7日


      重视重大疾病防控。这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要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对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传统流行重大疾病,要坚持因病施策、各个击破,巩固当前防控成果,不断降低疫情流行水平;对鼠疫、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要强化动物源头治理,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减少人群发病可能;对慢性病,要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9日)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青少年预防接种工作,这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我国通过实施免疫规划,有效控制甚至消除了多种传染病,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我国曾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通过多年的努力,五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已从最高时的百分之十降至百分之一以下,摘掉了乙肝高流行的帽子。要逐步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筑牢防控传染病的关键屏障。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9日)


      “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是全球麻风控制的终极目标。这次大会以“未竟事业——终止传播,预防残疾,促进融合”为主题,对促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世界麻风防治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仍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克难攻关。中国将加大投入力度和保障措施,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推动麻风学进步和创新,促进消灭麻风目标早日在中国实现,为全球消灭麻风作出贡献。


      《致第十九届国际麻风大会的贺信》(2016年9月17日),《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93页


      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8年1月5日)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发生后,我多次作出指示,要求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2月5日、2月1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1页


      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要全面研究全球生物安全环境、形势和面临的挑战、风险,深入分析我国生物安全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条件,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2月5日、2月1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2页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我讲过,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2月5日、2月1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2页


      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及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形成制度化成果,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支持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及时推广有效救治方案。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2月5日、2月1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3页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我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这次疫情防控,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医药费个人负担部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补助,有些地方还对异地就医患者实行先收治、费用财政兜底等政策,保证了患者不因费用问题而延误救治。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动形成制度性成果。要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要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2月5日、2月1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3-54页


      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加强各级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设,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9页


      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2月23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44页


      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要健全国家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


      《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2020年3月2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96页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国历史上有很多防治瘟疫的医疗著作和方法。《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明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十八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经过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灭活天花病毒的疫苗。随着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霍乱、鼠疫、流感等这些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逐渐得到了有效控制。近些年来,在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次重大传染病中,科学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研发部署,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2020年3月2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30页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中)


   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要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平时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是基础性工作,要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及时有效捕获信息,及时采取应对举措。要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平时准备好应急行动指南,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2020年3月2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32-233页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这些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2020年3月2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33页


      我们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要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2020年3月10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73页


      要从顶层设计上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充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公共卫生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要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病科、生物实验室等的规划建设,做好敏感医疗和实验数据管理。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公共卫生素养。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2020年4月10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01页


      历次抗击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实践表明,必须加快形成从下到上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的体系,努力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强疾控、医院、科研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增强各类已知和新发传染病预警能力。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2020年4月10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01页


      我国是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页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要理顺医药卫生体制,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强化行政管理职能,落实监督监管责任,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创新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要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页


      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疫情监测预警贵在及时、准确,要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实现传染病实时直报,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要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强化早期预警。要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培训演练,真抓实备,常备不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上得去、打得赢。要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改善基础条件,提升检验检测和信息化水平,增强对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增强一线疾控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162页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高应急综合救治能力。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要优化科研攻关体系和布局,研究建立重大疫情等紧急状态下的科研攻关指挥、行动、保障体系,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2页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二月五日,我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作出部署。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要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3页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突发急性传染病往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问题。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6月2日),《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71页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里面,有些是体制机制问题,有些是政策落实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1-332页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从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特大疫情面前,暴露出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这些也是老问题,现在到了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方向是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发挥领头雁作用。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2-333页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下)


      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二〇〇三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疾控机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的关键是 “早发现”。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健全和优化平战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 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3页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二十年来重点专科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年来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一百多岁的老人都不放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这次驰援湖北的三百四十六支医疗队、四万二千余名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公立医院。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是应对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把我国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能力提升到新水平。


      要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要立足平战结合、补齐短板,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要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要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医务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3-334页


       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二〇〇三年战胜非典以来,国家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陆续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配套预案,为疫情处置工作提供了法律遵循,但也存在法律规定内容不统一、不衔接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要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6页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重大疫病防治经费投入,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6页


      我们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保障。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要重视生物安全风险,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


      《使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2020年9月8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52页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2021年3月6日),《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2021年9月2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99页


      要完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完善国家生物安全战略。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强化各级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健全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要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打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人民战争。


      《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2021年9月2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00页


      要强化系统治理和全链条防控,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施策,统筹谋划,抓好全链条治理。要织牢织密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提升末端发现能力。要快速感知识别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动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要建立健全重大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快速应急响应机制。要加强应急物资和能力储备,既要储备实物,也要储备产能。要实行积极防御、主动治理,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理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制机制,明确机构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夯实基层基础。


      《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2021年9月2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00页


      要盯牢抓紧生物安全重点风险领域,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要强化生物资源安全监管,制定完善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目录。要加强入境检疫,强化潜在风险分析和违规违法行为处罚,坚决守牢国门关口。对已经传入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摸清底数,“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要加强对国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严格管理实验样本、实验动物、实验活动废弃物。要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管理。


      《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2021年9月2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01页


      要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推进生物安全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生物安全科研攻关机制,严格生物技术研发应用监管,加强生物实验室管理,严格科研项目伦理审查和科学家道德教育。要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等领域产业化应用。要把优秀传统理念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协同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2021年9月2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 ,第401页